王堃,男,1962年生,内蒙古宁城县人。199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草地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曾多次出国考察、访问和学习。2005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国家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野外站站长,草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委员会中方联络员,农业部沽源草地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站站长,农业部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草学会秘书长,中国草地资源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草学会青年委员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资源与生态、恢复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和荒漠化防治等。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 3篇),出版《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牧草生产与利用》、《苜蓿产业化生产技术》等专著8部。目前主持或作为首席专家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多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农牧交错带退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的转化”、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的转化”、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重度退化草地快速恢复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青南地区优良草种选取育及推广”、河北省省校合作项目“坝上退化草地改良技术的研究”等,同时还是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农业部“948”重大引进项目的主研人员。
曾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4年,作为唯一的草学专家,陪同韩启德副委员长和洪绂曾副主席考察青海“三江源”,直接参与了国家“三江源”重大生态恢复工程项目申报书起草和论证工作,该项目2005年已正式启动,总投资76亿元,此贡献曾受到九三中央的表扬。
王堃,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草业科学家,首次对退化草地解牧时间进行量化,为国家制定草地保护与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实验站——河北坝上草原成为国内草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典范;如今,王堃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地资源与生态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了,同时已着手开展牧草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2008年7月,我国第一次承办的国际草地草原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这也是国际草地学会与国际草原学会两大国际组织首次联合开会,76个国家和地区的849名代表和584名国内代表到会。中国草学会秘书长、大会组委会成员王堃的卓越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也正是他的努力,使会址选在了他的家乡内蒙古,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草业科学家争相与自治区政府或者专家联系,开展合作。
1985年,王堃第一次到河北坝上草原考察时,草原的荒漠化令他震惊,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他望着这几近不毛之地的退化草原,暗下决心一定要去啃这块硬骨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采取围栏禁牧、休牧措施,以应对不断加大的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王堃带领团队用多年的研究实践,从退化草地形成机理和恢复理论入手,分析了草地围栏禁牧后的植被变化,提出了植被恢复指数及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内蒙古巴林右旗和河北坝上围栏草地进行实证,表明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的解牧时间分别为2—3、3—5、5—8和大于10年以上,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次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解牧时间进行量化,为国家制定草地保护与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承担的国家973课题、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和专利。
2000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站在河北沽源县苏鲁滩草原成立,王堃是第一批进站的专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2005年7月,该研究站被确定为“农业部草地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实验站”;同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为“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国家首批批准的36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野外站,王堃被任命为该站站长。
该站从“七五”期间即开始主持国家农牧交错带攻关项目,获多项国家或省部级成果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论文8篇。
在多年研究基础上,王堃提出了以土壤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理论,2013年受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论坛上作了题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裂谷”形成及修复途径》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王堃独著的《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和《草地植被恢复技术》是国内关于草地生态恢复方面的第一本专著。如今这片草原已成为国内草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典范。
作为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及第一支社主委,王堃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在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学院换届选举中,主动辞去副院长职务让位给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中时刻关心着九三学社农大委员会的工作,并身体力行地为委员会的工作、发展献计献策,多次受到社中央、社市委和社区委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