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层建筑迅速发展, 二次供水系统日益增多, 给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但北京许多高层建筑始建立于90年代初,至今有超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楼龄,在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卫生问题上稍有疏忽, 即可发生水质污染, 引发疾病。
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一是储水箱给二次供水留下安全隐患。由于市政供水管线压力有限,在一些建筑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住宅(一般6层以上的建筑)自来水并不是从水厂直接输送到用户家中,而是要先流到楼顶水塔或地下水箱存水,然后通过所在小区的二次供水设备加压之后再供给居民。如果水在设备中停留时间过长,贮水设备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设备密闭性差,周围环境脏乱等会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卫生管理不善。由于管理单位思想上不重视,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或是落实不到位, 或是有些单位无专人管理二次供水或管理人员无证( 健康证、培训证) 上岗、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生活水池不作定期清洗消毒或清洗消毒不规范,不对消毒器作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都会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三是市民二次污染意识不够健全。大多数市民对供水的二次污染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卫生意识与防范意识。而且,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造成供水二次污染的监督机制缺位现象。
为了解决二次污染的问题,建议:
1.在全市开展高层建筑储水设施的普查,尤其是十年以上的高层建筑,以了解高层建筑水质情况。凡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高层用户均在普查登记范围。所有二次供水设施按生活、办公、商住、酒店等用水性质进行分类登记建档,对普查中发现没有按规定,私自安装或不按规定程序报装的二次供水设施,供水管理部门将依法进行审查,合格的颁发二次供水设施准用证,不合格的依法督促管理使用单位及时整改,确保用户的饮用水安全。
2.提高市民对二次供水卫生的认识。卫生监督部门可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利用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有关二次供水的卫生知识和要求, 从而提高房屋产权单位、用水户的卫生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卫生部门可采用公布社会监督电话,向新闻媒体通报情况等方式,借社会舆论的力量进行监督。
3.完善高层建筑水质监测体系,将高层建筑饮用水质安全纳入城市安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居委会、物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二次供水布点监测, 选择主要监测指标对水质进行长期观测, 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实现饮用水卫生监督水质公报,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 促进居民健康。
4.在公共维修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维护高层建筑储水设施的日常保养。建立健全设施的维护、修理、清洗、消毒、污染事故的报告和记录等制度。并对清洗后的部分水质项目进行自检, 对从事二次供水的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合格后持健康合格证上岗, 定期对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清洗后水质可送样至检验机构进行相关指标化验, 检查清洗与消毒效果。(石磊 民进北京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