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业重点突破发展的领域之一。全国大多数地区于2014年推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三年规划乃至七年规划。其中北京、天津、浙江、沈阳、安徽、重庆、长沙等省、市已纷纷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智能型机器人研发机构的相关政策及奖励机制,我国智能型机器人研发将会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有新突破。
目前,我国舟山水下6000m无缆机器人(如蛟龙号)和沈阳空间机器人(如神10)居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在人型机器人、操作系统形式化验证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的创新链。河北唐山已成为金属焊接、矿用探险等行业机器人研发基地,以唐山开诚电控集团、唐山松下、唐山开元机器人系统、开元自动焊接、百川集团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10家,以唐山冶航、英莱科技、通博科技、小池酸素等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20余家,产品涉及矿山抢险探测、焊接机器人、钢材打捆、管道探伤、高空清洗和空中输电线路巡线等多个领域。
因此,“十三五”期间,能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抓住机遇,迅速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抢占先机,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大平台,对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京津冀具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生产雄厚的资源协作优势。中国十大机器人研发机构,一半在北京。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聚集了高尖端的科研人才和研发资源。北京科技大学等在全国科研单位、各大高校中率先开展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和国外机器人专家、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和广泛交流,理论和技术水平与日本接近。在机器人制作上,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和工艺美术学院等通力合作,理论、技术、结构、外型至臻完美。
河北机器人具有产业技术专精、生产规模领先的优势。开诚电控集团的矿用井下抢险探测机器人是目前我国唯一取得防爆电器设备防爆合格证、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生产许可证的项目,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被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专家组评价为“生命工程”;松下薄板和开元中厚板焊接机器人是通过引进日本松下、神钢的机器人本体,针对具体用户进行集成创新,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均达30%以上,行业排名第一,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车、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等领域,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如奥运主场馆鸟巢、水立方等均采用开元集团焊接机器人;冶航钢材打包机器人由河北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资公司研制,实现全自动钢材打捆,极大的提高了打捆效率和包装质量,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通博科技管道探伤机器人在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几乎所有参与管路铺设的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天工数控公司正在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建筑清洗机器人、高压巡线机器人、医用穿刺机器人、智能假肢等,其中建筑清洗机器人是专门为国家大剧院开发的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清洗难题。北京精波仪表有限公司拥有十几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智能雷达物位计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由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河北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已经成功引进21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并且已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和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ITR)、北京世界互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入园协议。香河机器人产业园着力以“数字化”建设打造机器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园区。
但是,因受科研资源限制和缺少资金支持,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增长速度依然缓慢。据大数据显示,国际、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未来对机器人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特别是在焊接、电子等高端制造方面核心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时间内极有拉大距离的危险。
“十三五”规划充满创新思维,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大平台,首先要全力打造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集群。
当务之急是快速做大做强河北“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要有针对性的支持河北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和开元机器人系统公司迅速扩大现有产业规模和拓展产业领域,使之成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还要快速做大“特种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以开诚矿用井下机器人产业化为龙头,完善特种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链。要加大特种应用领域机器人的引进,瞄准央企和跨国公司,注重工业机器人领域大项目引进,重点在瞄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行业的智能装备制造业,接纳焊接机器人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全方位推进生产性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推进钢材打捆机器人、管道探伤机器人、高层建筑外立面清洗机器人、高压巡线机器人等现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智力资源转移到研发生产基地。要合理调配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促进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提升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研发水平。要梳理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研究京津冀机器人协作平台建设的新路径,使研发单位和企业由自由研发生产转变成目标明确、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协同创新模式。同时,畅通国际、国内信息交流渠道,加强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成果及时向应用技术转化推广,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加快推进京津冀智能机器人成熟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创新产学研联合机制,充分发挥京津冀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为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沟通联络、咨询评价、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服务,推动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科学发展。构建以机器人为核心技术的创新体系,试点示范、带动全局。以此推动京津冀智能机器人成熟技术的市场化进程,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知识产权为核心、利益共赢为目标”的机器人科研产业协同发展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