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刘忠范委员:“街巷文化”建设纳入城市规划

来源:市政协网站 发布时间:2018-03-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把目光对准了“街巷文化”,他提出,街巷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街巷文化是百姓身边的文化。建议将这种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街巷文化”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推进新时代“博物馆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发展水平。

刘忠范表示,迄今为止,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大型商业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而对于非营利性的、分散在大街小巷、百姓身边、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街巷文化”建设,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街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更是百姓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刘忠范提出,“街巷文化”是广大市民的身边文化,一座雕塑,一堵城墙、一块老碑、一条旧牌、一个街道名,一张旧地图,就像一座“城市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区,静静地开放着历史记忆的窗口,默默地守护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欣赏,给人以历史的诗意,给城市以文化传承,更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刘忠范举例,北京作为一个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很难在街道、广场和公园里找到一座记载着名人轶事的雕塑或一块碑刻。只有走进博物馆、展览馆等专业性和商业性的文化设施,人们才能感受到北京城灿烂的文明和文化积淀。实际上,这种“街巷文化”的缺失是中国城市的通病,并非为北京所独有。

刘忠范提出,建议把“街巷文化”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深入挖掘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个胡同的历史,以雕塑、牌匾、碑刻等多种形式展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和公园里,让历史活起来,走进市民生活,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