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华夏文化集团代理总裁、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副主席张兆旗带来了有关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的提案,他建议结合首都特点建立适合北京发展的应急管理体系。
张兆旗认为,应急管理的重点是“防”,防灾、防难是关键。北京要有足够规模和高水平管理的备灾空间,才能在应对危机时有备无患。然而,北京目前的应急设施规划建设却存在分布不均、体系标准欠缺以及基层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
张兆旗告诉记者,北京目前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但各区建设情况不均,例如丰台区人均只有0.25平米。据了解,北京市新总规要求推进避难场所分级建设,2020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09平方米,到2035年达到2.1平方米。由此看来,北京各区的建设情况与规划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张兆旗发现,北京大部分区都以街乡镇为单位建立基层应急场所,缺乏统一标准和资金保障,空有建设面积却难以发挥作用。
张兆旗表示,北京目前的应急设施规划建设还缺乏体制机制约束,容易导致职责分工不明晰,遇到问题调动难、推动难。“不少已经建好的应急避难场所,场地、标牌等涉及多个单位,权责不明,管理和维护起来非常难。”加上应急避险宣传力度不强,群众参与和社区单位参与率低。
张兆旗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加强应急管理标准制定。结合首都特点建立适合北京发展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市、区、街乡统一应急管理标准,压实各方职责,避免出现各区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木桶效应”。
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设施建设。市级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同步实施,加强核心区和中心区应急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加强全民应急避险知识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市民了解应急知识,结合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
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各应急成员单位、应急场所,提高运用信息化解决应急管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上下联动的首都高水平应急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