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2021北京两会丨农工党刘均娥: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的统筹辐射作用,提升养老驿站市场化运营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2021-01-30

 

微信图片_20210205102439_副本.jpg
 

  2021年1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老龄居医疗专家刘均娥参会,并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的统筹辐射作用,提升养老驿站市场化运营服务能力的建议。
  现状与存在问题
  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为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问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难点,养老服务驿站的市场化运营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生存能力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养老驿站与社区缺乏有效互动
  由于养老驿站在选址上缺乏有力支持,一些养老驿站处于社区内部,与社会互动较少,更是与非自身品牌的辖区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缺乏有效业务合作,呈现孤立无援独立经营的状态。
  服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强
  养老驿站一般有1-3个工作人员,既要入户又要值守,需应对辖区内老年人随机性的多种需求,都需要具备综合性较强的业务能力,目前驿站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明显达不到经营驿站所需的水平。
  服务资源未有效整合与利用
  由于自身利益和开发成本等因素,养老驿站运营者的服务资源多数利用自有有限的资源提供服务,市场优质充足的养老资源没有被有效地整合到养老服务中,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尚未显现。
  服务产品定价影响市场培育
  除了政府要求的规定项目之外,养老驿站在引进服务商或自有额外服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驿站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制定的服务价格出现免费和高价两个极端情况,不能做到分类保障、多层供给。
  驿站服务推广传递渠道不畅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养老驿站的设立与服务内容未得到正规渠道的宣传推广,导致政府的好政策很多老年人家庭不知道、不清楚、不相信、不消费,驿站面临上门难、入户难、获客难的困境。
  政策建议
  党建引领,将驿站的工作纳入工作职责
  建议将养老驿站列为社区综合党委领导下的社区为老服务站点,发挥驿站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使养老驿站既是民政部门为老服务系统的网点,又是社区居委会开展为民便民服务的站点,发挥其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作用;将驿站工作纳入其工作范围,做好驿站运营服务商的遴选和过程管理,予以扶持和支持,实现有序服务,避免恶性竞争。
  集约经营,有效推进驿站降本提质增效
  建议发挥区域养老服务机构的统筹作用与运营能力,优化社会与市场资源配置,提倡以区域养老服务机构为核心,将服务延伸到驿站,实现驿站集约化经营管理,在增加驿站服务内容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驿站效益。
  分类分层,满足社区养老服务多种需求
  建议社区实施分类分层的养老服务。针对不同的老人群体和多种需求,在养老驿站的服务产品设计与提供方面,实现政府出资的兜底基本服务、半市场化的普惠制服务、完全市场化的增值服务全覆盖,推行服务产品的黑白名单制,规范经营范围。
  社会参与,搭建各类服务资源联盟平台
  建议搭建行业服务资源库、社会志愿服务力量等多类资源的联盟平台,制定各类资源进驻驿站的合作合同范本,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引入老年代表小组参与对驿站的日常监管,使养老驿站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更多为老服务资源链接和有效供应。
  人才为要,加强职能培训落实政策补贴
  建议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方式,持续开展驿站人才的阶梯式职能培训,实行区域资格证书管理,形成高中低搭配人员队伍。同时,调整养老人才补贴政策执行条件,以岗位、按资格落实政策,提升部分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