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人士反映,现北京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加到33片,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0万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低下,跟不上首都社会发展的步伐,这部分人已经成了北京的弱势群体。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人口多、资金紧,房屋危、设施差,收入少、生活难等问题。建议:
1、制定、完善有关政策。(1)对于保护区保护与整治中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政府补贴、开发权转移、区外项目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区的工作。(2)制定人口疏散计划,设立保护区居民外迁的专项土地,给予经济适用房优先购置权,提供廉租房屋,提高现有外迁人口的补偿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予以政策性补贴等作为推进保护区人口疏散的政策保障。(3)崇文、宣武两区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区,区政府无力投巨资在短期内解决保护区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有关部门应在政策上向南城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扶助。
2、变更土地性质,调整产业结构。应鼓励在保护区内发展传统商业、旅游业及文化产业。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保护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部分土地使用性质,利用保护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已达到提高土地效益,优化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建议参考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和锣鼓巷地区的经验,探索保护区利用的新途径。
3、建立房屋产权调换制度。(1)推动公有平房私有化的进程,鼓励社会高收入阶层购买整套四合院,力争每套院落产权集中统一。(2)对于公产房屋也应制定政策使其可以上市交易或进行产权置换。对于军产或单位产权房,应与相关部门协商,共同制定产权转让或调换制度。(3)对于不愿意外迁的住户,可通过产权调换制度使其集中到一处或几处四合院内,以使大部分院落产权调整顺利。留下来的居民必须按规定对房屋进行修缮或更新。对于公益性、非营利性质的项目,政府应协助其进行产权收购或置换。
4、完善市政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加大“煤改电”补贴力度,完善供水、排污、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住房保障。建议政府采取补贴方式,帮助居民加固、修缮危旧房屋,同时尽快完善住房制度,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投放量,确保保护区居民能尽快改善生活质量。(2)经济保障。建议政府对其中的低保户、残疾家庭和无就业能力的家庭提供相应的补贴。另外,可考虑对保护区内高盈利行业征收保护税,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建立保护区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