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关于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建议

来源:本网综合 发布时间:2008-12-18
葛剑平(民盟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尔澄(民盟市委常务副主委、市政协常委)说,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已逐步进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近日,民盟市委再次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就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统战人士说,目前川地震灾区已逐步进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近日,民盟市委再次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就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灾区重建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急躁冒进。灾区重建工作要循序渐进,首先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环境生态评估、人口资源现状评估,尔后对未来发生地震的预期进行全方位地研究,再编制重建和发展规划。灾区重建研究工作要尊重并广泛吸收各个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也要注重汲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决策,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地震灾区具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蕴涵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重建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来换取地区的经济发展。

2、要遵照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统筹规划。重建规划要考虑抗震减灾问题,要把科学确定震级、提高抗震标准放到首位,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电力供应、通信保障等,必须满足抗震的要求。对于重建工作,中央政府、四川省政府应明确不同阶段的重建目标,统筹规划,综合配套。要明确灾区重建既是恢复,又是拓展,以人为本,体现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重建的起点应着眼未来,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不可盲目求大、求新、求全,不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3、坚持以发展促重建,发展是第一要务。灾区政府要把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地方经济总量,弥补发展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经济要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在产业结构定位上,要尊重当地的特色,着重寻求适宜本地区更好发展的经济模式。灾区具有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好地方,要尊重并保护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挖掘、继承、发展当地各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服务性、低能耗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灾区重建工作。

4、重建工作应统筹城乡协调,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利用好国家城乡统筹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的优惠政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使重建工作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有所突破,在重建工作中把建立体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制度改革。同时,灾区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探索多种形式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模式,实行农民用土地换社保的试点工作。一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换社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对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土地换保障、退费进社保、政府给补贴、纳入养老医疗等措施。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变成城市户口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以城镇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全面加快重建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5、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重建模式。重建工作要考虑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应对体制和机制。恢复性重建必须由财政主导,发展性重建可以通过金融体制创新主导,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通过制度规范、市场操作,保障各方都得到实惠。灾后重建过程要透明,不透明就容易被垄断。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改革完善监督机制,这将会使政府的决策更正确、更科学、更为全面。对灾区的援建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能只采取政府援助方式。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来撬动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要依靠政府,也要依靠市场。要把政府各部门的优惠政策,变成长期的激励力量;把零碎的资源,变成系统的资源。因此,灾区重建是一个创新过程,必须提高重建的领导工作水平,需要建立新的机制与之相适应,制度建设是灾区长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6、重建工作要充分考虑抗震要求,适应防灾避险的需要。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在灾后重建中必须提高所有建筑物的抗震防御能力,要注重建筑材料结构的改进和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效果,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增加木质房屋,要适合当地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重建不宜追求楼盘化和高层化,不宜再建砖混结构的房屋。城镇建设不要建得过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要均匀,人口容积率不能过高,要有人群迅速疏散的避灾场所。

7、重视社区重建,特别是受灾群众的心理康复。灾区重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注重民生,体现人文关怀。下一步要继续加紧医治灾害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心理伤害,把心理干预纳入到重建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把心理咨询制度化,建立有层次、分级的心理干预体系。要在灾区建立四级医疗制度,把村医纳入医疗体系,通过培训村医,来实施社区重建和心理重建。要加强对民间组织、心理干预组织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灾区社区重建和心理重建要依靠当地的力量,要加快对当地专业人员的培训,由当地专业人员来承担具体工作会更现实更有效。建议中央协助四川省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协调中心,调动各方力量(社会团体、院校、国际组织等等)参与心理和其他援助活动。重建家园就是重建社区,就是重建社会纽带、邻里关系、共同价值、共同道德和共同观念,就是要把灾区群众从地震阴影中解脱出来,重建信心,社会才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