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

提升政府在食品安全产业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8-10-14
刘萍(九三学社成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种植、养殖等源头污染依然严重

刘萍(九三学社成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种植、养殖等源头污染依然严重。对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产品生产管理较为困难,致使种养环节的源头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个体户、小企业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及水产品患病或促进生长而大量使用抗生素、促生剂及激素等,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成为潜在的健康隐患。如前几年在我国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引发了消费者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二是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掺杂使假。近年来,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类企业对于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低,一些规模小、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不断涌现。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以劣充优、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小、散、乱;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法规及安全标准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法律,现有的法规分散、凌乱。同时我国对许多食品缺乏明确的安全标准,已有的安全标准过低或过时。如,对国际通行的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目前发达国家采用CAC 标准早已达到了80 %以上,而我国只有40 %左右等同或等效采用了CAC 标准,且覆盖面远远不够,标准化工作也有差距。二是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难推广。食品安全检测成本大,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由谁承担这笔费用,难以落实。三是多头监管难成合力。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卫生、工商、质检、药监、农业、环保、商业等近10个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00 万人,其中卫生部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督管理和技术保障体系,拥有一支10 万人的卫生行政执法队伍和20 万人的技术骨干,基本覆盖全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农业部也建立了13 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179 个省级质检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设置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更是超过3000 个。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人员在监控食品安全方面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四是处罚过轻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控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由于上述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时常起不到惩戒作用,实际上放纵了违法者。如前几年的毒火腿案件中,对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责任人判刑两年,处罚金2 万元。而韩国的毒水饺事件以食品商的自杀作结,韩国食品安全法律很好的震慑了不法食品商。

三鹿奶粉事件已昭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建立食品安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因此,建议:

1.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以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论是采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食品标准,还是采取我国、行业、地方标准,应以食品安全为标准,而不以检测成本、检测人员等为标准。

2.强化行政监管体系。要建立可流动的、随时抽检的样品采集制度,建立系统的样品检测制度;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应向农村拓展;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评价、发布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加大对食品造假、掺毒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对监管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