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平台
|
 公务邮箱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

放下偏见,认识真实的西藏

来源:统战新语 发布时间:2016-03-16

 两会期间,与西藏有关的话题一直是个热点,比如佩戴领袖徽章的事情,还比如西方一些人士对西藏的“特殊兴趣”。这说明,很多人特别是西方一些人士对西藏很关注,但往往又过于想像,不甚了解。

 在前不久闭幕的西藏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说:“这里既没有食人生番,也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西藏就是实实在在的西藏,‘想象西藏’除了阻碍对西藏的客观认知别无他益。”这些西藏的政协委员们呼吁西方一些人士,以平和的心态,还原真实西藏,加强交流,消弭误解。

 西方对西藏的“思想雕刻”由来已久,从“亚特兰蒂斯”到“世界的中心”,从“食人生番”到“香格里拉”……这些塑造和雕刻,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跨文化误读,有的是凭空编造,更有甚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妙笔生花”。

西藏政协委员达瓦次仁认为,西方对西藏的想象建造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黄金被视为硬通货时,西藏成了黄金之国,蚂蚁都可以挖出金子,金光灿灿的寺庙金顶都是黄金铸造;当基督教需要在全世界扩张时,西藏成了“约翰长老王国”,“活佛就是西方的牧师”;当殖民主义盛行需要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时,西藏成了肮脏落后的“食人生番”,把头骨做成杯子;当看不惯中国的发展时,把中国政府帮助西藏发展进步扭曲为“灭绝文化”“破坏生态”。

 来自日喀则的西藏政协委员洛追次培见证了西藏新旧两重天,也对西方社会“想象西藏”有自己的认识。他说,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陷入工业时代的精神困顿之中。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梦幻般美妙绝伦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此后,“香格里拉”成为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西藏也成为世人心目中“香格里拉”的原生地。

 然而,当时的西藏正处于黑暗残酷的农奴制社会,急需文明进步。一些开明的藏族人士希望推动社会变革,带领当地人民早日找到心中真正的“香格里拉”,却被残酷镇压。和平解放时,西藏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集中在三大领主手中,农牧民一无所有: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没有现代医疗,求神拜佛是大部分人医治疾病的主要办法,人均寿命不到36岁;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货物运输、邮件传递全靠人背畜驮;仅有一座小电站供十四世达赖及少数特权者使用。

 西藏政协委员、拉萨师专教师焦晓青说,“西方社会攻击中国政府生态破坏、文化灭绝,唯独不看实际情况。60多年来,西藏人口增长了两倍,90%以上是藏族,何来人口灭绝?西藏的寺庙1787座,宗教节日频繁举行,唐卡、藏戏、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何来文化灭绝?西藏的生态仍是世界上最接近原始生态的地区,又哪里生态破坏?”

 西藏政协委员、第八世江措林活佛说,“西藏文明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西方的幻想中。佛教提倡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平等对待众生、引人向善。藏传佛教同样在基督教文明主导的西方社会收获信众,包容的佛教并没有挑衅不同宗教文明。西方许多报道存在偏见,总是忽略西藏环境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的内容。”

 达瓦次仁等委员表示,西方一些人士“想象的西藏”与现实西藏并没有多少关系。这种或好或坏的臆想,实际上是西方一部利己的心理史。西藏不应该成为西方人的“精神超市”或“虚构的蛮荒之地”。先入为主地“想象西藏”并不会给西藏带来丝毫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