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与黎锦熙相识,黎锦熙当时在校担任历史教员,只比毛泽东大三岁。他们两人名为师生,实为挚友,关系密切,常在一起议论时政,研究学问。
1915年,黎锦熙去北京教育部工作,毛泽东也在1918年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事宜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此时黎锦熙已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得知毛泽东在北京工资微薄,生活清苦,给了他许多关照。黎锦熙经常请毛泽东来家吃饭,还特别为他准备好的饭菜,让他打打“牙祭”。茶余饭后,他们侃侃而谈,评论时政,探讨学问和救国救民的真理。过年时,黎锦熙还请毛泽东来家里一起团聚包饺子。
以后毛泽东参加了革命斗争,黎锦熙虽然和他失去了联系,但一直在报端和广播里寻找毛泽东的踪迹和下落,默默地祈祷他平安地摆脱险恶的环境,祝愿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在白色恐怖之下,黎锦熙始终保存了毛泽东与他来往的6封书信,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以及《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献。
抗战胜利后,黎锦熙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号召,与许德珩、潘寂等在重庆共同发起组织九三学社,团结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配合毛泽东在党的外围开展反蒋斗争。1945年8月,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黎锦熙闻知,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多次与家人谈起担心蒋介石对毛泽东下毒手。当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的消息传来后,他才松了一口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国民党军政官员纷纷溃逃,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黎锦熙却无动于衷。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黄金鳌几次登门,叫黎锦熙登机去台湾,遭到他的拒绝,还把黄金鳌送来的“撤退函”撕毁。黎锦熙望着窗外,坚定地、充满信心地说:“我要在这里等一位令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的伟人哩!”就这样,黎锦熙在北平留了下来,等候着毛泽东这位伟人的到来,迎接着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北平刚刚解放,全国解放也就在眼前,中国共产党将要处于执政地位,毛泽东也将要担任起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历史重任。随着地位和身份的改变,毛泽东更加怀念他的故旧。1949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看到北京师范大学代校长汤藻贞(毛泽东的同乡和幼年同学)的来信,便打电话给汤藻贞,问他北平现在还有什么老相识。汤藻贞说有黎锦熙、黄国璋等,并说:“我叫他们来看你吧!”毛泽东忙说:“不要,不要,我去看他们。”面对国民党蒋介石残留下来的一片废墟,真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毛泽东工作繁忙,日理万机,运筹着未来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却仍然抽空去亲自登门看望他的故友。6月17日,毛泽东坐车到和平门北师大宿舍。黎锦熙已先从家中赶去迎接。宿舍大院的孩子们一见毛泽东来了,都欢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一见黎锦熙就叫黎老师,黎锦熙感动不已,忙说不敢。汤藻贞要家里弄点腊肉招待毛泽东,毛泽东说:“不麻烦你了,今天我请客。”马上要工作人员叫来酒席。老友们几十年后重逢,亲切叙旧,十分高兴。此后,毛泽东几次接黎锦熙去中南海家中叙谈。有一次荷花盛开,毛泽东还特意接黎锦熙同赏。
全国解放后,黎锦熙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黎锦熙又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0年5月17日,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关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应合理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毛泽东于22日复信批示:“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并和胡乔木同志说了,他也同意。请用电话和胡同志接洽为荷。”1954年元旦,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毛泽东在复信中说:“我同意您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具体解决,请向文字研究会商洽。”黎锦熙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学研究,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一直给予他关怀和支持。